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通报

自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决策部署,以“零容忍”态度向围标串标、资质造假、违法转包等顽疾亮剑。通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部分深层次问题仍需持续攻坚。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专项整治启动以来,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制度完善为基础、以监督执法为抓手、以技术赋能为支撑,全力推动招投标领域秩序持续向好。通过多方联动、重拳出击,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蔓延势头,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推进格局。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12个部门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x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召开专题推进会6次,开展联合督查4轮,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各区县同步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细化方案,确保整治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聚焦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绕围标串标、资质造假、违法转包分包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案件87起,涉案金额达1.2亿元。其中,认定围标串标案件23起,对35家企业给予罚款、暂停投标资格等处罚;查处资质造假案件15起,取消21家企业中标资格并列入“黑名单”;发现违法转包分包问题49起,责令整改项目38个,约谈企业负责人26人次。通过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了强大震慑效应。

(三)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修订《x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若干措施》,从招标条件审核、评标专家管理、标后履约监管等方面细化规定。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累计完成线上招投标项目1200余个,节约交易成本超5000万元。建立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行为进行动态管理,将信用信息与市场准入、资质审批等挂钩,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

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清醒认识整治工作复杂性

尽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招投标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部分问题呈现隐蔽化、复杂化趋势,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违法违规行为仍有发生,隐蔽手段更加多样。部分企业规避监管的手段不断翻新,通过“陪标公司”轮换、“阴阳合同”签订、虚拟业绩包装等方式实施围标串标。一些违法转包分包行为由“显性”转向“隐性”,通过内部协议、挂靠合作等方式逃避监管。今年以来,在已查处的案件中,涉及新型隐蔽违法手段的占比达35%,监管难度持续加大。

(二)部门协同存在堵点,监管合力有待增强。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部分区县尚未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在案件线索移送、证据固定等环节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电子招投标平台与行业监管系统尚未完全实现数据互通,导致部分项目监管存在盲区,影响整治工作整体效能。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通报》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自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决策部署,以“零容忍”态度向围标串标、资质造假、违法转包等顽疾亮剑。通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部分深层次问题仍需持续攻坚。现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