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落实规定精神个人问题查摆及改进方向

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和日常表现,我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纪律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找准存在的不足并明确改进方向,具体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践行”的自觉仍需加强

1. 对作风建设的深层意义理解不深

平时知道相关规定是重要要求,但在实际中容易放松标准,觉得“不犯大错就行”,没真正意识到作风问题会影响工作状态和群众信任。比如,参加会议时偶尔开小差、记笔记应付了事,没认识到这种态度会积累成不良习惯;看到同事抱怨“管得太严”,虽然不认同,但怕伤和气没及时提醒,反映出对不良现象的警惕性不够,缺乏从维护整体风气的角度去对待小事。

对“作风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认识不足,总觉得自己没有明显违规行为就没问题,忽视了“工作拖延、效率不高”等隐性问题对工作的影响,本质是思想上有懈怠,没把作风建设当作持续的自我要求。

2. 政策学习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学习多依赖集中安排,个人主动钻研少,常停留在“看过、听过”,没深入思考怎么用。比如,学习“力戒形式主义”时,没结合自己的工作想想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报表、会议,导致基层同事仍要花时间整理资料;对新政策的理解停留在文件表面,面对群众咨询时,不能用通俗的话解释,反映出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不足。

(二)工作作风:从“完成任务”到“做好做优”的标准仍需提高

1. 调研走访不够深入扎实

下基层时习惯听汇报、看亮点,和群众面对面交流少。记得有次调研社区服务,提前定好了参观路线,匆匆转了一圈就结束,没坐下来听居民说实际困难,结果写报告时提的建议都是面上的,没解决具体问题。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比如企业反映的审批流程复杂,只是记录下来,没深入分析是环节太多还是系统不互通,导致整改措施没抓住关键。

2. 工作落实存在浮躁情绪

面对急难任务容易着急,重进度轻质量。比如去年整理年度数据,为了赶时间,没仔细核对细节就上报,后来发现个别数据有误,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对安排下去的工作跟踪不够,觉得“差不多就行”,比如让同事帮忙做一份材料,没及时过问进展,结果交上来的内容不符合要求,耽误了整体进度,反映出责任意识不够强。

3. 创新意识不足,习惯按老办法做事

遇到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以前怎么干的”,而不是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推广线上办事平台,觉得教群众操作麻烦,还是沿用线下填表的老方式,导致效率不高;对新政策的学习不及时,比如相关流程调整后,没主动研究新步骤,让群众多跑了冤枉路,反映出思想不够开放,缺乏主动求变的劲头。

(三)纪律规矩:从“不触红线”到“严格细节”的要求仍需细化

1. 廉洁自律在小事小节上有松懈

在一些公务交往中,对“小礼物、小聚餐”的警惕性不够。比如曾接受服务对象送的一盒本地特产,虽然价值不高,但反映出原则意识不够强;参加行业活动时,主办方安排了超出标准的餐饮,没及时拒绝,觉得“大家都这样”,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需要更严格的自我约束。

2. 工作纪律执行不够严谨

偶尔有迟到现象,觉得“就几分钟,不影响工作”;工作时间有时刷手机、处理私事,没意识到这种行为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形象。对组织安排的任务,偶尔会有畏难情绪,比如临时接到加班任务,心里会抱怨,没完全做到无条件服从,反映出对纪律的严肃性认识不够深刻。

3. 对身边人的监督不够主动

看到同事上班时间玩游戏、办私事,觉得“都是同事,不好说”,怕得罪人,没及时提醒;对下属提交的敷衍材料,只是简单说“再改改”,没严肃指出问题,缺乏担当精神,没意识到维护纪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四)担当作为:从“常规履职”到“主动解难”的状态仍需提升

1. 面对困难有畏难情绪

遇到复杂问题习惯等领导指示,缺乏主动解决的勇气。比如处理群众投诉的小区设施老化问题,觉得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麻烦,没主动牵头沟通,而是等上级安排,导致问题拖延了很久;对历史遗留问题,总觉得“不好办”,没深入研究解决办法,反映出担当意识不强。

2.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服务不够细致

平时和群众交流少,对他们的需求了解不深。比如群众来咨询相关政策,只是按流程解释,没主动问问家庭有没有特殊困难;对群众通过电话、网络反映的问题,有时回复不及时,觉得“按程序办就行”,没站在群众角度想他们可能很着急,导致满意度不高。

3. 沟通方式不够灵活,缺乏耐心

和群众交流时,习惯用工作术语,不会用家常话解释政策,比如给老人讲相关流程,没举例说明,导致他们听不懂;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容易着急,说话语气生硬,没耐心倾听,让群众感觉有距离,反映出群众工作方法需要改进。

(五)生活家风:从“自我约束”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仍需强化

1. 生活习惯不够健康,对自身形象管理不严

业余时间喜欢刷手机、熬夜,影响第二天工作状态;消费上偶尔冲动购物,看到别人买好的自己也想买,没做到勤俭节约;在公共场所有时不注意言行,比如插队、大声说话,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代表着职业形象。

2. 家风建设重视不够,对家人引导不足

很少和家人聊廉洁自律的话题,觉得“家里人不会犯错”,没明确告诉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礼物;对孩子的教育不够用心,比如孩子追求名牌衣物,没及时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对父母关心不够,打电话总是匆匆忙忙,没真正倾听他们的需求,反映出对家庭风气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1. 加强政策学习,注重学用结合

每天抽出30分钟自学相关要求和业务知识,结合工作实际写笔记,比如学习“为群众服务”时,想想自己当天有没有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和同事交流学习体会,互相提醒、共同进步,避免“学归学、做归做”。

2. 提高责任意识,从小事抓起

遇到不良现象及时提醒,比如同事抱怨时,主动说“规矩严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工作”;每周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有没有不符合作风要求的地方,及时纠正,真正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1. 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

每次调研前提前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多和普通群众聊天,比如去社区时,随机走进几户居民家里,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调研后认真分析问题,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明确责任和时限,确保调研不走过场。

2. 树立精品意识,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

接到任务后先理清思路,制定计划,不急于求成;对重要工作亲自把关,比如写材料时,多检查几遍细节,确保准确无误;建立工作台账,跟踪进度,对没做好的及时复盘,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3. 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方法

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流程,比如线上办事平台,自己先研究透,再教群众使用;遇到新问题时,多和同事讨论,借鉴好的经验,比如处理复杂投诉,尝试建立“一问题一档案”机制,全程跟进解决,提高效率。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2025年落实规定精神个人问题查摆及改进方向》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和日常表现,我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纪律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找准存在的不足并明确改进方向,具体如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思想认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践行”的自觉仍需加强1 对作风建设的深层意义理解不深平时知道相关规定是重要要求,但在实际中容易放松标准,觉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