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篇。

  该文为陆九渊受朱熹邀请,至白鹿洞书院演讲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文中围绕《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指出官员不应计较个人功名利禄,而应以家国天下为怀;学者不应计较考场得失,而应致力于阐明道义。

  全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行文流畅、语言优美,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奠基人,二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学术思想大相径庭。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二人曾在鹅湖寺聚首。

  由于理念上的巨大分歧,这场著名的“鹅湖之会”以双方的不欢而散告终。

  但二人都是追求真理、胸怀宽广的人,一直在寻找求同存异、再次切磋的机会。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知军。

  上任不久,朱熹便找到庐山脚下曾经盛极一时但当时荒废已久的白鹿洞书院,多方募资重建校舍。

  淳熙八年(1181年),白鹿洞书院刚刚兴复,朱熹便邀请陆九渊前来会讲,陆九渊也慨然应允。

  这次相见的气氛非常融治。

  两人一起畅游庐山名胜,途中朱熹感叹:“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将陆九渊引为知己。

  在朱熹的极力主张下,陆九渊在书院登坛开讲,最终留下了《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这一千古名篇。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中的“学”与“仕”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名篇。  该文为陆九渊受朱熹邀请,至白鹿洞书院演讲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文中围绕《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指出官员不应计较个人功名利禄,而应以家国天下为怀;学者不应计较考场得失,而应致力于阐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