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的起源
“仁字的起源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
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仁”字。
据郭沫若考证,“仁”是春秋时代出现的“新”名词,在春秋以前的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
这两位大家说的可不只是古文字学的问题,更是“仁”的思想史的大问题。
《说文解字》里收录了“仁”这个哲学字,还给出了三种字形和解释。
第一种“亲也,从人二”,说的是春秋以后“仁者爱人”那种“仁”;第二种“古文仁从千心作”,代表后来人们认为“仁”是人应有的道德心性;第三种“古文仁或从尸”,相当于自然心性的“仁”。
许慎也不确定哪个是本字,不过我们要弄清楚“仁”的起源,就得回答最古老的是哪个。
第一种“仁”字出现得晚,第二、三种古文更古老,尤其是“从尸”的“尸”字,是从社会史探寻“仁”起源的关键。
“仁”怎么会来源于看似毫不相干的“尸”呢?这要从远古中国的丧祭礼人类学说起。
关于夏商周,有“五礼”和“六礼”的说法,不管哪种,都包含丧、祭这两种礼仪,古代丧礼要求孝子对死者如同生前一样。
埋葬前设祖奠饯行,除了献酒,还设木制的“重”,丧礼结束进入祭祀阶段,就不用再制主牌,改用“尸”。
这很关键,最早的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仁”字的起源》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仁字的起源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 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仁”字。 据郭沫若考证,“仁”是春秋时代出现的“新”名词,在春秋以前的古书里面找不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