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
从言,成声”。
乃诚信、诚实、守信之意。
其起源于甲骨文的“成”,形如同斧钺斩物,意为“完成”“成就”,本义与战争征伐有关,是在祭祀仪式上经常使用的礼兵器。
《周易》有言“修辞立其诚”,指君子要注重自己的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强调言行一致、真实无妄。
又说:“闲邪存其诚”,认为君子应该防范邪念,保持内心的真诚。
之后,“诚”的语义范畴不断拓展,不仅被赋予了愈来愈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深入到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理解世界的道德哲学范式和行为准则。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道德哲学范畴,“诚”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儒家学者的系统诠释与论述,成为联结天道与人道的桥梁。
《中庸》认为,“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诚、恪守诚是做人的原则。
在孟子看来,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极其真诚却无法打动他人,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反过来,不真诚的人,也永远无法打动别人。
这个观点将诚信伦理内化为心性修养,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通过反省做到真诚不自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里也强调了君子要修身养性,“诚”是最好的办法。
另外,《大学》提出: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光明德行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 从言,成声”。 乃诚信、诚实、守信之意。 其起源于甲骨文的“成”,形如同斧钺斩物,意为“完成”“成就”,本义与战争征伐有关,是在祭祀仪式上经常使用的礼兵器。 《周易》有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