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斗争”属于广义斗争,是被赋予新含义的斗争。新时代的斗争,一方面表达了在前进道路上所需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代表着一种路径,在应对新问题新矛盾时该怎么做的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能够从容应对前行道路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镌刻着斗争的烙印,斗争精神更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和丰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百年斗争史中汲取养分与智慧,始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扬“奋战创业”的斗争精神。自近代以来遭受着外来侵略者的压迫,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剥削,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7年的十月革命,为迫切需要独立和解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此孕育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面对人数众多的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敢于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了完成革命任务,毛泽东提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正是这批人以浴血奋战、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大地带来鲜艳的马克思主义旗帜,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在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引下,党积极组织工农群众展开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尤其在秋收起义后,党深刻认识到要想彻底夺取革命的胜利、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必须要武装起来。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后,党总结斗争经验,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形成一系列宝贵的斗争策略,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过程中,创生孕育出了以“前仆后继”“宁死不屈”为特征的斗争精神,这一时期斗争精神是一种决心和魄力,也是一种能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艰苦建业”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面临着国内百废待兴、一切从新的艰难局面,而且还要应对国外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诸多矛盾难题亟待解决。在国内国外的双重困局之下,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平稳发展的环境,党在面对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矛盾时,号召全党“为克服苦难,争取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斗争”。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财政税收较为混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将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的精神融入于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的实践之中,最终在废除了与外国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50年朝鲜内战波及我国东北地区,在外部势力频频试探、威胁不断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将誓死捍卫主权、对党绝对忠诚的决心融于斗争精神,在以保卫和平为目的的抗美援朝反侵略军事斗争中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这一时期是以艰苦创业、胼手胝足涵养斗争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奋斗热情;是在维护和平、反对侵略问题上,彰显排除万难、死不旋踵的斗争精神,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弘扬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的进一步丰富,为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上出现的矛盾与发展难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斗争精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是革命、改革和建设百年历程中蕴含的精神状态与价值倾向的总和。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斗争理论、列宁斗争策略以及百年历程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斗争精神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精髓,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斗争精神。将人民性贯穿于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人民性是党最鲜明的特质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整个理论、精神谱系以及实践价值的皈依。党的斗争精神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我们要对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风险挑战进行坚决斗争”。新时代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和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为党、为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赋予斗争精神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内涵。新时代的担当,一方面是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管党治党、美好世界的担当,不断增强作为整体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破解各个领域的矛盾。新时代共产党人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志气和勇气,以自己的智慧结晶服务于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上书写伟大,镌刻辉煌。为斗争精神增添善于斗争的新时代色彩。实践证明,斗争策略会随斗争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发生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归纳新时代斗争经验,进一步发展党的斗争策略,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要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即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鉴机识变,把危机变为先机,为开展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终夺取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斗争方法。总之,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守人民立场来凝聚群众共识,以努力敢担当、敢作为来挑起各种艰巨而复杂的改革重担,以有理有节的斗争艺术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放飞梦想、书写华章,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
(二)斗争精神为应对矛盾与发展难题提供实践动力。迈入新战略阶段,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跨越、从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跨越,这途中会遇到各种坎坷,需要付出更加艰巨、更加艰苦的努力。但在改革与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关键时期,部分党员干部在面临困难与问题时,缺乏敢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斗争的胆力与气魄。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党员干部要强化斗争意识,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发扬,对增强党员干部斗争实践的内在动力有着推动作用。一是提高党员干部斗争的自主性,强化斗争的意识,面对各种风险保持着“草摇叶响知鹿过”的高度敏锐力。二是提高党员干部斗争的自觉性,磨砺斗争意志,坚定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坚克难的精神意志,培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气概。三是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斗争智慧,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本领。新征程上要在不断发扬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中增进必胜的信念,要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求斗争艺术的指引下进行伟大斗争。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要求
斗争精神最终要以实践形态出现,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情、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党情中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世情:为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势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各领域、全方位的百年从未有过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当代中国处在发展的特殊历史机遇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危机中有转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立足于严峻的局势之中,转危机为机遇,无疑是要发扬斗争精神,以伟大斗争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态势。在斗争实践中要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交汇点上寻求到机会,抓得住机会。从经济层面上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新旧经济体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不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对此,要进行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斗争,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技术,将其转化为产业革命,取得发展先机,促使新技术向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横向发展,推动不同领域的研究与学科发展,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手段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层面上来看,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国际秩序发生改变,当前部分新兴经济体依托经济全球化等有利的发展环境,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对于世界治理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此,坚持以勇于改革创新的决心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开放实践中,涉及到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核心领域,“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提高斗争本领,始终挺立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最前线,在新的历史机遇中以斗争精神为源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情: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接轨,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同性的需求日益突显。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所追求的是全方位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制度和治理现代化,还要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实现在物质层面高水平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必须提升忧深思远的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于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把握住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一重大原则,做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准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前途光明,但绝不平缓。从国内看,在这样一个拥有辽远广阔的土地、人口规模宏大、地区之间差异相对悬殊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实现现代化,其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伴随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紧迫,我国仍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克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等挑战必须要以兼人之勇的斗争精神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此,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抓住发展经济的关键问题,以真担当真作为真斗争的精神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始终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在风险挑战面前坚守原则底线,培育长谋远虑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奋斗本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党课讲稿: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向前发展》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斗争”属于广义斗争,是被赋予新含义的斗争。新时代的斗争,一方面表达了在前进道路上所需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代表着一种路径,在应对新问题新矛盾时该怎么做的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能够从容应对前行道路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