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等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详细部署。相比以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突出了“和”“美”的意蕴。“美”侧重于建设一个外观美丽、基础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乡村;“和”侧重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风貌,体现乡村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xx市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要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xx市样板”,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和”“美”的内涵,谱写好xx市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xx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践及成效

xx市以“富民产业发展美、绿水青山生态美、村风民风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谐美、村民生活幸福美”为目标,着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第一,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一是依托xx市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极建立以“烟、菜、花、果、药、畜”6大产业为重点的“6+N”产业体系,打造红塔区鲜切花、通海蔬菜禽蛋、新平华宁柑橘、元江芒果、易门食用菌等区域性公共品牌。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xx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为2.58∶1,高于全国的2.5∶1、xx省的2.1∶1,位居xx省第二。三是抓好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统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破局发展。202x年,xx市新建和改扩建农业基地509个、面积5.1万亩,适度规模基地累计达到11283个、面积71.3万亩,设施化率达到64.3%。四是探索“产业+观光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等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例如,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依托当地蔬菜、水稻、杞麓湖景观等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摸鱼节”“粑粑节”等文旅活动,助推餐饮业、住宿业等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2x年,xx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3元(绝对值居xx省第二),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与20xx年的7628元相比,增加了13675元,增长179%,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推进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厕所、污水管网、垃圾收储等基础设施建设。xx市建制村公路硬化率和通客车率均达到100%,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6%,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6%,4G网络覆盖95%以上的自然村,在xx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广电网络光纤全覆盖,乡村公厕建设完成率达到96.16%,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高于xx省18个百分点,乡(镇)中心集镇、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1.7%,乡(镇)中心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85.25%。二是实施乡村“雪亮”工程,在乡村重要位置安装太阳能灯、摄像头等,亮化乡村,提升乡村安全度。三是推进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并优化布局,使乡村幼儿园、中小学、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活动室、文化体育广场等场所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

二、xx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对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xx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第一,乡村产业发展不理想,农民通过就地就近就业致富难。一是xx市乡村产业单一,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6大重点产业中只有蔬菜产值超过百亿元,花卉、中药材2个产业面积均不足10万亩。二是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农田基础设施、政策科技人才支撑等较为薄弱。xx市农业基地化率仅为31%,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45%,乡村实用人才仅有4.8万人,仅占乡村人口的4.1%。三是农业企业数量和实力有待提升。202x年,xx市净增农业企业1924户、农业龙头企业48户,在xx省排名均处于中下游水平,与xx市作为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四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数量仅占xx省的7%左右;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40%左右,大多数农户依然是单打独斗,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不稳定,市场效益和竞争力比较低。五是大多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虽然一些乡村有了自己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品牌,有点儿名气,但仅仅是极少的点,还未扩展到面,大多数乡村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难以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地就近就业的岗位不多,难以支撑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目前,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长不足,转移性收入比重仅占农民总收入的4%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第二,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短板。一是乡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xx市30户以上的自然村,还有400多个村庄道路未硬化,472个自然村处于生活垃圾设施空白区,9个乡(镇)中心集镇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空白区,5G网络尚未覆盖自然村,部分村庄用水等较为困难。二是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城挤乡空”现象突出,乡村老人养老待遇与行政机关、企业退休老人的待遇差距较大。202x年,xx市机关、企业和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养老金待遇分别为5492元、3205元、159元,与202x年相比,人均增加额分别为188元、120元和8元。全科医生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占比仅为19.47%、10.40%。

...

三、对策与建议

xx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化对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运用,组织实施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进乡村社会文明和谐程度,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第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就地就近增收致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吸引人、留住人、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根本之策。一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把传统农业改造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二要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行政村快递、物流覆盖率,打通农产品销售、配送堵点、卡点。三要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链。四要依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休闲农业、农事体验、文化创新、户外旅游、生态康养等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推动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让乡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一要科学分析村庄所具有的自然、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条件,立足乡村实际,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二要进一步推进乡村路、水、气、电、网、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实施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新建、改扩建乡村公路,硬化村庄道路,推进乡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乡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提升乡村供水保障水平。三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合理配置资源,全面提高乡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人才向乡村下沉,缩小城乡养老待遇差距。四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建好、管好、用好、维护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五要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便捷度。

...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关于某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所在栏目:精选范文 > 模版范例 > 内容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随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等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详细部署。相比以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突出了“和”“美”的意蕴。“美”侧重于建设一个外观美丽、基础功能完备的现。